#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

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,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。所以这就意味着,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,我们才能真正合作。

#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

当说一个人处在‘儿童自我状态’时,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。这不同于‘幼稚’,而是‘像孩子一样’。”

#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

‘儿童自我状态’,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,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。
一个人刚出生时,它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。幼年时,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、更复杂的行为模式,
这些行为模式成为一个人的核心,融为他自身的一部分,定义了他一生的行为。正因为这样,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一个人的基本行为模式,让人自动做出反应,所以人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。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。

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,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,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。然而当人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,每个人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,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。

儿童的基本情感:快乐,深情,愤怒,悲伤,恐惧。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,就构成了所谓‘自然型儿童’,而这是整个‘儿童自我状态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,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。可是,父母也是人,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,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。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,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。

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,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。这些调整,就像原子核一样,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。当然,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,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,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。

模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,但也有缺点。它们会让我们陷入特定的思维方式中,导致我们错失一些改善世界的机会
———— 《贪婪的多巴胺》 摘抄

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

#第六章 探索童年

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,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,并理解这些情绪。如果你否认它们,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,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,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,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。

有的人发现在任何时候都很难承认自己感到愤怒。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,他就会受到惩罚。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,却化成了内疚。

对于使用浮夸和愚蠢行为的人:
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,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。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,但我记得很清楚,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,为我骄傲。”他又停下思索了一会儿,接着说:“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。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,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。

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,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。有诗人曾说‘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’,或许就是这个意思。

可对大多数人而言,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,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。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,有些人能部分达成,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

#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

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、阴沉沉的样子,而且安静得很反常。‘适应型儿童’的所有行为里,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。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。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,也是同样道理。说白了,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。

当成年人怄气、撒泼、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,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,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。

怄气会导致两个后果,都是负面的。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。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,但也让人尴尬。而更严重的后果是,这类行为告诉别人,这人是个失败者。

#第九章 秘密协议

“PLOM 代表了四个英文单词,意思就是‘可怜弱小的我呀’。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,也可以说是输了,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。”

  • 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。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?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,让对方占了上风,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,到底是纯属倒霉,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
  • 我用‘共谋’是想说,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,来给自己制造不快,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,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。

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,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。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,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,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,

“处于‘父母自我状态’时,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。记住,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,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。‘父母状态’包含了自出生起,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,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,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。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,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。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,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。”

  •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。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,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

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,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。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。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。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?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?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,你能开始爱自己吗?”

#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

自我状态的的三位一体,分别是:父母、成人、儿童状态,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。

‘成人自我状态’ 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。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。

  • 在这个状态下,我们能计划、考虑、决定、行动,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。处于这个状态时,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,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,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。相反,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,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。

只有在‘成人自我状态’里,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。

  • 在‘儿童状态’时,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,好的坏的都有。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,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,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
  • 在‘父母状态’时,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。不管是哪种,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,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,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,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。旧的思想主宰着你,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,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。

成人状态难,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。在另外两种状态时,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,几乎不需要去思考,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、说什么,就好像在演戏一样。就好像出演一个我们最喜欢、最了解的角色,台词和动作都烂熟于心。比方说,有个角色叫‘生气鬼’。‘生气鬼’很懂该怎么表达愤怒。

没有人能‘让’我们产生什么感受,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。说到底,是我们‘选择’了自己的感受。我们‘选择’了愤怒,我们‘选择’了悲伤。” 人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,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。

如果你为自己负责,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。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,更重要的是,有力量改变你自己。

  • 而针对过去的父母,能做的只有原谅。

#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

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,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,是多么大的慰藉。

当人在成人状体时,会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,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。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,能客观地去看,而不再感到内疚。慢慢地,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,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。换句话说,人会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,并从中学习领悟。

人可能在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,好让自己的剧本时不时上演。甚至,这意味着在他的潜意识里,关于他人生的“故事情节”早已布局好,有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将他推向某个特定的结局。

但还有另一种活法,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,甚至可以没有剧本,或者说,可以即兴发挥。这会让人感到害怕,没了剧本,你怎么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呢?剧本至少能让你不用思考,不用为自己做决定。 可反过来,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,又让人无比激动。

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,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,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,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。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。就这样,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,对你而言,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。从那时起,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。

  •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,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。有时候,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,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,最严重的时候,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

在人大约四到五岁左右,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:

  1.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?我好吗?
  2. 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?他们好吗?’

有四种回答:

  1. 我好;你也好。
  2. 我好;你不好。
  3. 我不好;你好。
  4. 我不好;你也不好。

就回答就成为了‘人生坐标’。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,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。这些态度和观点,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。从那以后,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,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。换一个词来说,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‘自证预言’。”

  • ‘自证预言’的意思是,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,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。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。”

人生坐标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,攻击羞辱别人的。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,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。”

#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

#我不好,你好

我不好;你好 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,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,别人都比他好。这些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,却更善待别人。概括地说,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,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

  • 这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,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。
  • 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,无法掌控人生,这让他们焦虑,觉得自己不够好

有些“我不好,你好”的人生活一团糟,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,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,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。接着他们就会说:‘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,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。

#我好,你不好

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,这样他们就能玩 NIGYYSOB(Now i've got you, you son of bith) 游戏。

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。首先,有个人犯了错,可以想象,这种情况很常见。然后上司发现了,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,小题大做,对下属大声咆哮。所以你看,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,借此证实‘我好;你不好’的人生坐标。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,接下来,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。他们会说:‘要不然,那帮人会觉得犯了错还能侥幸逃脱!’”

“很不幸,这种游戏似乎越来越常见,尤其是在机构组织里,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,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。

在这个坐标游戏的人,永远都处于 父母状态,而且永远都是‘挑剔型父母状态’。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,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,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。当然了,有时候他们会摆出‘养育型父母’的姿态,说些诸如‘我比你更心痛’或‘我是为你好’之类的话,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。

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,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。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。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,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。他们自卫的方式,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,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。

#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

‘我好;你也好’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,而是动态的过程。你不能说‘好了,我终于到了’,好像登顶珠穆朗玛峰一样。你觉得自己是好的,也相信别人是好的,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。‘我好;你也好’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

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,并且还能掌控它,这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高情商的人,概括而言,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,了解自己的情感。他们能管理情绪,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。但最重要的是,他们能控制冲动,也懂得延迟满足,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。

  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,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,这种技能称为‘共情’。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,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。

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,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。

  •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,还包括独特的才能、与众不同的部分。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。
  •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,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。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,协同合作 。